第112章 弗兰克教授,你愿意当审稿人吗?(第6/7页)
“他不是跟拉斯金教授一起组成的团队刚发布了几何朗兰兹猜想?这段时间应该没空吧?”张树文皱着眉头说道。
“我记得他的团队里有两位华夏裔的教授,哪怕丹尼斯没有时间,这种量级的论文我想他也会交给有水平的教授来审核,而不是随便找一个学生。”洛特·杜根笑了笑,自信的说道。
当然这种自信并不止是源自于对这篇论文的信心,还有他本人在数学界的地位。
张树文点了点头,加上他审稿人就有三位了,一般的论文足够了,更别提洛特·杜根找的都是够分量的审稿人。
虽然高水平高重要性的论文,往往意味着期刊编辑室出于审慎的考虑,会寻找更多的审稿人。
但这种结果可以通过超算验证且通过验证的论文,就没这个必要了。
除非编辑对于论文作者不太信任。
“另外,我还跟纽约大学的罗伯特·格林教授联系了,如果他同意的话,我打算让他也做审稿人,你觉得如何?”洛特·杜根又问了句。
张树文想了想,然后点了点头。
他知道罗伯特·格林对乔喻的观感,如果换了其他审稿人,还可以解释为不信任,但如果是这位教授的话,大概只能说明重视。当然也可能因为他本就不是洛特·杜根挑选的审稿人。
但无所谓,张树文并不在乎这些。
……
不出任何意外的,两天后普林斯顿的超算也得出了跟燕北超算同样的结论。
事实上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除非是技术方面的问题,否则谁也不会在这个可以轻易验证的东西上面造假。
洛特·杜根也按部就班的开始跟选中的教授们联系。
这一步很顺利,他所挑选的大佬级教授们都对这篇论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,尤其是舒尔茨。
当听说论文作者只有十六岁时,他只问了句:“真的?”
得到确定回答后,便欣然接受了邀请成为了审稿人之一。
但有些事情也正如张树文跟意料中那样,哈佛大学的丹尼斯教授在同意成为审稿人之后,并不打算亲自审核这篇稿子,而是找到在团队中在伯克利分校担任教职的一位华夏裔教授。
“弗兰克教授,数学年刊的主编杜根教授邀请我审核一篇论文,据说是你们华夏一位少年天才的成果,关于曲线有理点上界推导的,而且使用了很多新的方法,我觉得你肯定有兴趣看看。”
“少年天才?不是双盲吗?”
“不是,作者已经把论文发布在ArXiv上了,所以洛特·杜根觉得没必要用双盲的方式。”
“哦?你觉得水平如何?”
“我大概看了引言部分跟最后超算核验的数据,敢投数学年刊是有道理的,非常重量级的成果。”
“华夏的少年天才?好吧,我想我的确有些兴趣了,只是有些情况,你可能不知道,华夏很热衷于炒作各种少年天才,我不怀疑论文本身的质量,但很怀疑这篇论文背后的作者。”
“哈哈,弗兰克,你要相信杜根教授的能力,起码他是看好的,而且作为审稿人,我们只需要对论文本身负责。既然你同意了,我马上就把论文发给你。”
“好的,丹尼斯。”
……
伯克利分校,数学系三楼的办公室内,冯宇哦不,应该说是尤尼沃斯·弗兰克教授放下了电话,然后顺手打开了他的邮箱。
自从他入籍美国之后就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。
冯宇觉得不能做一个忘本的人,所以姓氏用了弗兰克,在英文中这个单词的发音其实跟冯很像,至于尤尼沃斯这个名字则是取自他名字中的宇字。
英语中宇宙,也就是的Universe。
每次他都是这么跟学校华夏来的留学生如此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,虽然这么多年了,从他到这个国度读书开始就从来没回过华夏。
当然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研究基础数学的教授,这并没有什么好诟病的。
很快,邮箱就有了动静。
冯宇随手下载了论文,然后看了眼论文通讯作者。
Yan-zhen Tian(Yanbei University),然后笑了笑,果然是华夏院士大佬的学生。
不过当他的目光从第一作者Yu Qiao(Yanbei University)划向第二作者时,突然愣住了,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。
Xi Qiao(independent researcher)?
毫无防备的,一段早已经死去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。
没有急着看论文,冯宇深吸了一口气,鬼使神差的在电脑上登陆了浏览器,然后有些生涩的输入了华夏人最喜欢用的搜索引擎百度的网站。
谷歌用习惯了,看着百度的界面让他有些不习惯。
然后在搜索栏中输入了乔曦的名字,有结果,但是一个明星,并不是他脑子里那个人,其他则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结果。于是他又开始搜索数学独立研究者乔曦,依然没有有用的结果。